健走的正确方法是什么?健走有什么技巧?
- 运动养生
- 16天前
- 19热度
如今,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,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健身。在各种运动方式中,健走因其简单易行、不受场地限制而备受青睐。每天在朋友圈晒步数,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日常。但看似简单的走路,其实藏着不少学问。
健走不是散步,也不是竞走
很多人分不清健走和普通散步的区别。其实,健走是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一种运动方式。它要求迈大步、快速行走,通常要一气呵成。当走到微微气喘、心跳加快,但还能正常交谈的程度,这时的能量消耗已经是普通走路的10倍以上。
相比之下,竞走是一项竞技运动,对技巧和速度要求更高,而普通散步的锻炼效果则有限。健走正好能在锻炼效果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。

步数不是越多越好
自从有了计步软件,很多人沉迷于"刷步数"。但健走也要适度,过度行走可能导致腿部关节的慢性劳损。
对普通成年人来说,建议每天总步数控制在8000-13000步,其中专门用于健走的步数约5000-8000步,日常活动约3000-5000步。每次健走时间以30-60分钟为宜,可以分次进行,但每次最好不少于10分钟。
特别要提醒的是,以下四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健走强度:
有踝关节问题的人容易在行走时扭伤,反复扭伤可能加重关节损伤。
下肢关节有疾病或损伤的人,走路时间过长会加重病情。
骨质疏松人群虽然可以通过健走来改善骨密度,但要控制好运动量。
冠心病患者要避免长时间运动加重心脏负担。如果在走路后出现胸闷、心悸等症状,应该改为缓慢步行。

这些细节影响健走效果
很多人以为走路是再简单不过的事,但正确的健走姿势和装备都很重要。
选择一双合适的运动鞋非常关键。鞋子要有良好的支撑性,后跟杯要够硬,这样才能稳定脚后跟,降低扭伤风险。我自己曾经因为穿错鞋子健走,导致足底筋膜炎,休息了好一阵子才恢复。
走路时要保持膝关节和脚尖方向一致。如果方向不一致,长期下来容易造成膝关节损伤。
步幅也有讲究,合理的步幅大约是身高的0.45倍。过大或过小的步幅都会增加膝关节负担。
着地方式要注意脚跟先着地,然后过渡到前脚掌,最后用脚趾发力蹬离地面。
天气不好时,比如雾霾天或极端温度时,最好在室内运动。使用健走杖能提升锻炼效果,同时减轻膝关节压力。
不同人群,不同的走法
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健走方式,能让锻炼效果更好。
腰围较粗的人可以尝试边走边敲带脉,也就是敲打腰部两侧,有助于减少腰围。
便秘的人可以试试"扭着走",通过送胯动作促进肠道蠕动。但要注意幅度,髋关节不好的人要避免过度送胯。
久坐的办公族可以做"十点十分走",将双臂举到十点十分的位置行走,这个动作能有效缓解肩颈酸痛。我本人经常使用这个方法,确实对缓解颈椎不适很有帮助。
腰椎不好的人可以尝试倒着走,但一定要选择安全的场地,避开障碍物。有颈椎病或血压问题的老年人不适合这个方法。
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做"屈步走",就像做弓箭步一样前进,这个动作有助于控制血糖。

个人经验分享
我开始健走已经三年了。最初也走过弯路,比如过分追求步数,结果导致膝盖疼痛。后来通过学习正确的健走方法,现在每天坚持适度健走,不仅体重控制得很好,精神状态也改善很多。
建议初学者一定要循序渐进,从较短时间和较少步数开始,慢慢增加强度。同时要注意倾听身体的声音,感到不适就要及时休息。
健走是一项很好的运动,但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。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你更好地享受健走带来的健康益处。
参考资料来源:
国家体育总局《全民健身指南》
中国疾控中心《科学健走指南》
美国运动医学会《运动处方指南》
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相关研究
记住,正确的健走方法能让锻炼事半功倍。从现在开始,用科学的方法走起来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