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中医“津液”看润燥真法:调脾胃、养肺阴、护卫气
- 中医养生
- 2025-10-10
- 40热度

一、问题提出:为何“日饮八杯”仍咽干肤裂?
处暑之后,北风渐劲,各大健康平台几乎异口同声地劝诫“防秋燥,多喝水”。然而,临床观察与网络问卷均显示,超过六成受访者在增加饮水量后依旧出现咽痒、干咳、皮肤脱屑甚至便溏。这一矛盾提示:润燥失败并非水源不足,而是水液“转化无能”。中医所谓“津液”才是濡养五脏六腑、肌肤孔窍的“液态正气”,其生成输布远比“灌水”复杂。若只执着于增加摄入量而忽视运化环节,不但燥象难除,反致“水饮内停”,进一步损伤脾阳,陷入“越喝越燥、越燥越喝”的恶性循环。
二、核心概念:津液≠水,须经“气化”才能润
《灵枢·五癃津液别》明言:“水谷皆入于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”可见津液源于水谷,赖脾胃气机升降、肺之宣肃、肾之蒸腾,经“气化”过程方能上输高源、外濡腠理。清·叶天士在《温热论》中更以“津液为汗之源,汗为心之液”点明津液与卫表、心脉的联动关系。简言之,水仅是原料,津液才是可被机体调度利用的“终端产品”。若脾胃运化乏权,水停留胃肠,轻则胀满,重则成饮成痰;若肺阴不足,宣发失司,津液难以上承,则咽干、鼻衄、肤燥接踵而来。因此,润燥的核心并非“加水”,而在“化水”。
三、病机剖析:秋燥伤肺阴,最易暴露“脾胃短板”
燥为秋季当令之气,其性干涩,易劫津液,肺为娇脏,首当其冲。然脾属土,肺属金,土为金之母;母病则子弱,子病亦可累母。现代生活方式——过食生冷、久坐少动、熬夜耗阴——早已使脾阳受损;入秋后若再贪饮凉水,脾失健运,津液生化乏源,肺阴失于濡养,燥象遂呈“爆发式”出现。临床常见“上燥下寒”格局:口干咽燥却四肢清冷、晨泻或便溏,即是“水湿不化、津液不上”的典型写照。倘若此时再机械补水,无异“以水浇石”,石虽湿而燥未解。
四、实证数据:津液不足与黏膜免疫低下呈正相关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22年对300例“秋季燥咳”患者进行唾液SIgA检测发现,唾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均值(52.3 μg/mL)显著低于健康对照(78.6 μg/mL,P<0.01),且与中医辨证“肺胃津伤”呈高度正相关(r=0.64)。研究提示:津液亏乏不仅带来干燥不适,更削弱黏膜屏障,增加上呼吸道易感性(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》,2023年2期)。这一结果为“润燥需以津液为中心”提供了现代免疫学注脚。
五、解决思路:从“灌水”转向“养津”,三策并行
(一)调脾胃——夯实津液“生产线”
1. 食疗:晨食山药百合小米粥。山药甘平入脾,百合微寒润肺,小米咸寒益肾,合奏“培土生金”之功。每周3–4次,可替代白粥。
2. 灸法:足三里(双)+阴陵泉(双),隔姜灸各7壮,每周2次,温运脾阳、升清降浊。
3. 忌口:18:00后禁冰饮、甜品;减少精制碳水,防止“湿阻中焦”。
(二)养肺阴——把津液“送上去”
1. 膏方:南沙参、麦冬、川贝、天冬按4∶3∶2∶2比例,加蜂蜜熬膏,每晨空腹1勺(约10 g),滋阴润燥而不滋腻。
2. 呼吸:酉时(17:00–19:00)面对西方,缓吸缓呼,以“嘶”字诀泄肺浊,每次7遍,促进肺宣肃。
3. 环境:室内湿度保持50%–60%,温度≤24 ℃;夜间可用冷蒸发加湿器,忌超声波“白粉”刺激气道。
(三)护卫气——锁住津液“不流失”
1. 穴位:风池(双)、肺俞(双),指揉各3分钟,晨起与浴后各1次,固表防风寒。
2. 运动:八段锦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+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,每日1组,每组8遍,提升膈肌运动幅度,助气机升降。
3. 作息:22:30前就寝,顺应“阳入于阴”之序,减少熬夜对卫气的暗耗。
六、一日润燥作息范例(可视化方案)
06:30 温淡盐水漱口→06:40 山药百合小米粥+焯秋葵
07:10 八段锦1组→07:30 指揉风池、肺俞
10:00 雪梨荸荠饮(隔水炖温服,非冰镇)
12:30 午餐七分饱,主食小米饭,配清蒸鲈鱼、凉拌银耳
15:00 膏方1勺+温开水涮口
18:00 禁冰饮,外出加丝巾防风
21:00 冷蒸发加湿器启动→21:30 隔姜灸足三里、阴陵泉
22:15 热水泡脚(≤40 ℃)→22:30 就寝
七、常见误区速查表
× 只喝凉水“灭火”——损伤脾阳,越喝越燥
× 狂吃川贝枇杷膏——含糖高,反致湿阻
× 24 h加湿器开最大——湿冷入肺,易生寒湿咳
× 剧烈运动大汗——汗为心液,津随汗脱
八、让“水”成为“津液”,才是润燥的终点
秋燥之害,非水可直解;津液之充,必赖气化。中医自古强调“津液灌渗,皮肤润泽”,其背后是一套以脾胃为枢、肺肾为根、三焦为通道的复杂生理网络。现代人若仅把润燥简化为“吨吨灌水”,便如同把汽油直接倒进发动机而期待汽车启动,忽略了点火、雾化、压缩的关键步骤。调脾胃以资化源、养肺阴以布津液、护卫气以守藩篱,三策协同,方能令水谷精微“蒸上作云、降下为露”,真正实现“水—津液—润泽”的质变。愿读者从此秋燥不扰,津液常盈。
引用文献
[1]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.《秋季燥咳患者唾液SIgA水平与肺胃津伤证相关性研究》.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23,30(2):15-18.
[2] 灵枢经·五癃津液别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校注本:112.
[3] 叶天士. 温热论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59:37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