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体这四个部位最怕冷,这四个部位暖好了,整冬不生病

这几天北方地区真是体验了"一秒入冬"的感觉。前几天还穿着短袖薄外套,转眼就要裹着羽绒服出门了。社交平台上各种"降温后的奇葩穿搭"成了热门话题:有人睡衣外面直接套毛衣,再披件颜色完全不搭的外套;有人自嘲"抓到哪件穿哪件";还有人拎着塑料袋出门,开玩笑说顺便还能捡点废品。

这些看似随意的穿搭,其实无意中遵循了秋冬保暖的健康原则。在气温骤降的日子里,身体有几个部位特别需要重点保护。

最怕冷的四个部位

头颈部:全身的散热大户

不知道你发现没有,不戴帽子出门的时候,整个人都会冷得发抖。这是因为头颈部是人体散热最快的区域之一。中医理论认为头部阳气最集中,也最容易散失热量。

头部受寒不仅让人感觉冷,还会引起血管收缩、血压波动,甚至诱发偏头痛。颈部更是重要部位,大血管和呼吸道都从这里经过,受凉可能导致喉咙不适、颈椎僵硬。

国外的寒冷作业指南明确指出:保持头颈部温暖有助于稳定核心体温。所以出门时记得戴帽子、围围巾,这是保护大脑和心血管最直接的方法。

 

胸背部:心肺的天然屏障

有些人一到冬天就容易心慌、胸闷、气短,这往往跟寒冷刺激有关。低温会让外周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心跳加快,直接加重心脏负担。

有研究数据显示,冬季是心肌梗死、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。2023年发表在《环境与健康》期刊上的研究也指出,低温暴露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存在明显关联。

所以胸背保暖特别重要。贴身穿件保暖内衣或羊毛衫,出门再加件防风外套,不仅能减少冷空气对胸腔的直接刺激,还能帮助维持体温稳定。别忘了背部也是需要保护的区域,这里相当于肺部的"后门",受凉容易引发咳嗽、支气管炎等呼吸道问题。

腹部和腰部:核心温度区

腹部聚集着消化、泌尿、生殖等重要器官,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,对温度变化更敏感。腹部受寒可能导致肠胃功能紊乱、痛经加重、尿频等问题。

腰部是肾脏所在区域,受凉容易引起腰部肌肉紧张和疼痛。对于长期久坐、缺乏运动的人来说,寒冷会让腰酸背痛的情况更明显。

建议在秋冬季节一定要护住腰腹部,别让冷风钻进去。可以选择高腰裤、护腰带或者加绒打底衫,特别是在久坐办公或早上出门的时候。

脚部:身体的温度计

老话说"寒从脚起"是有道理的。脚部离心脏最远,血液循环比较慢,一旦受凉会很快影响全身温度。

英国加的夫大学做过一个实验:志愿者把双脚在冷水中浸泡20分钟,结果近三分之一的人在随后几天出现了感冒症状。研究人员认为,脚部受寒会降低局部免疫力,让潜伏的病毒有机可乘。

另外,脚冷还会反射性地引起鼻腔血管收缩,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,更容易感染病毒。建议在家里准备几双厚袜子和保暖的居家鞋,睡前用热水泡脚,出门时穿防滑保暖的鞋子。

这些保暖误区要注意

不要盲目"秋冻"

民间说的"春捂秋冻"并不适合所有人。体质较弱的老人、孩子,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,最好不要硬扛着受冻。这些人群受凉后,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。比如老年人血管弹性差,受凉后血压可能突然升高,增加中风风险;孩子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善,冻一次可能就会感冒发烧。

不要等感觉冷才加衣服

很多人觉得"我不冷,不用加衣服",但"不冷"和"暖和"是两回事。人体对寒冷的感知会随着体温变化而改变,当你觉得"不冷"的时候,可能身体已经适应了低温环境,这时候寒气其实已经在慢慢侵入体内。等到真正感觉冷的时候,可能已经受凉了,容易引发关节疼痛或肠胃不适。

温馨提示

秋冬交替时节,气温变化往往很突然。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,这个时候不要为了风度而忽略了温度。那顶毛线帽、那条秋裤、那双厚袜子,说不定就能帮你避免一次感冒、一次头痛,或者一次心慌。保暖做得好,整个冬天都能过得更舒服。

参考资料来源:

《环境与健康》期刊关于低温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

英国加的夫大学脚部受寒实验报告

中国中医科学院秋冬养生指南

国际寒冷作业防护标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