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八法,教你养出”百毒不侵”好体质
- 中医养生
- 6天前
- 18热度
中医里有句很有名的话:“正气在内,邪不可干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只有当咱们身体里的阴阳达到平衡状态,正气才能稳稳地待在身体里。那怎么才能让身体阴阳平衡呢?下面从八个方面给大家说说。
顺应天时
在日常生活中,咱们得跟着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起居生活。春天要遵循万物生长的规律,夏天要顺应万物繁茂的特点,秋天要适应万物收敛的状态,冬天要遵循万物闭藏的规律,按照这些原则来安排生活起居时间,规律饮食,按时睡觉。还可以结合一天24小时脏腑的运行规律来养生,从生活的小事做起,这样就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啦。
调节情绪
精神状态可是咱们身体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,内环境稳定了,正气就能在身体里待得更久,免疫力自然也就提高了。中医说的“恬淡虚无”,就是告诉咱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,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别太较真,别为难别人,也别跟自己过不去,要避免焦虑、紧张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。
节制饮食
很多人都有个养生的误区,觉得自己脾胃弱,就想着吃点什么补补。其实,饮食规律均衡才是调理脾胃最好的办法,别吃得太饱,也别饿着,不挑食、不偏食。吃的方面要讲究阴阳平衡,从烹饪方法到食材选择,都要配合时令和节气,还可以适当加点中药药膳来调理。
坚持锻炼
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,有的人喜欢跑步、跳绳,有的女性喜欢瑜伽、跳舞,还有的男性喜欢去健身房练器械。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:到底哪种运动对健康更有益呢?其实你的身体会悄悄告诉你答案。做完运动后,如果身心感觉很放松、很舒展,而且能长期坚持做,那这种运动就是对健康有益的。
古人把运动叫做导引,像八段锦、易筋经、五禽戏、太极拳这些,都是老少皆宜的导引方式。给自己定个小目标,坚持常年锻炼,身体得到锻炼了,免疫力自然就能提高。这里要强调一下,中医锻炼的目的不是减肥保持身材,而是追求身心的愉悦平衡。在锻炼的时候,要注重和自然相结合,比如很多功法的起势要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开始,这象征着生命新一天的开始。锻炼的时候还要注意吐纳(呼吸)和身心的放松,锻炼精气神才是最重要的。
泡脚
泡脚,也叫足浴,可以配合相应的中药来洗脚,这是咱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。泡脚有活血祛瘀、祛湿排毒、养心安神的功效,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,达到养身保健的作用。
艾灸
艾灸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,经常用来防治因为寒邪侵袭引起的颈肩腰腿痛。在身体特定的穴位上施灸,能达到和气血、调经络、养脏腑,提高免疫力的目的。艾灸主要是靠对人体局部的温热刺激,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来起作用。艾灸产生的温度或者传统艾灸的烟对人体的刺激,会让身体产生一种特定的应激状态,调动激发人体的潜能,激活免疫系统,从而提高免疫力。
《扁鹊心书》里说:“人于无病时,常灸关元、气海、命门、中脘,虽未得长生,亦可得百余岁矣。”艾灸既能养生保健,又方便咱们在家自己操作,每次灸10到20分钟就行,一次选一个穴位,第二天再换个穴位。灸前后要喝温水,饭后、运动后大汗或者洗澡后都不宜直接进行艾灸。如果要治疗疾病,还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
自我按摩
自我按摩也是很好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,每天做十分钟,长期坚持,会有不错的效果。下面从脏腑的角度给大家介绍几个自我按摩的特效穴:
内关穴:在前臂掌侧,曲泽和大陵连线上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现在经常用来治疗心绞痛、心肌炎、心律不齐、胃炎、癔病等。
太溪穴:在足内侧,内踝后方和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,也就是脚的内踝和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常用来防治牙痛、喉咙肿痛、气喘、支气管炎、手脚冰凉、关节炎、风湿痛等。
足三里穴: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。主要治疗胃肠病证、下肢痿痹、神志病、外科疾患、虚劳诸证。可以用拇指按揉或者用按摩棒点按,也可以配合艾灸。因为小腿肌肉比较丰厚,按的时候可以比前面两个穴稍微用点力,按压的时候感觉酸痛了,就配合呼吸。
合谷穴:在手背,第1、2掌骨间,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各种痛症都可以用它来应急镇痛,晕车、恶心等症状也能应急运用。
关元穴: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中下3寸。适合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保健,配合艾灸保健效果更好。
中脘穴: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的中点就是这个穴位。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,像腹胀、腹泻、腹痛、腹鸣、吞酸、呕吐、便秘、黄疸等,对一般胃病、食欲不振、目眩、耳鸣、青春痘、精力不济、神经衰弱也很有效。饭后半小时按摩效果更好,力度别太大,不然会出现恶心或者疼痛的现象。
中药调理
除了自己在家调理,还可以去中医院寻求专业的调理治疗。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,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案,可以服用中药汤剂、丸剂、膏方、颗粒、处方药膳等,也可以选用针灸、拔罐、刮痧、理疗、推拿等绿色物理疗法,提高免疫力,保持健康的身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