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秋吃果,冬吃根”有科学依据!这样吃整个秋冬少生病

“秋吃果,冬吃根”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老话。意思是秋天适合多吃水果和坚果,冬天则要多吃埋在地下的根茎类食物。这是古人根据季节变化总结出的饮食智慧。那么,放到今天来看,这句话还管用吗?答案是:很有道理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,秋天和冬天分别该怎么吃。

一、 秋天,为什么要多吃“果”?

这里的“果”主要指两类:一是水果,二是坚果。

1. 秋季水果:天然“润燥剂”

秋天天气干燥,很多人会感觉口干、皮肤干,甚至咳嗽。这时上市的水果,比如苹果、梨、柿子和葡萄,正好能派上大用场。它们大多有生津润燥的作用,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。

不仅如此,这些水果营养也很丰富:

苹果:富含膳食纤维和钾,对维持血压稳定有好处。

:水分足,钾含量高,对呼吸系统和心脏健康有益。

柿子: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,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。

葡萄: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,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帮助。

建议:各种水果换着吃,每天吃200到350克左右,大概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加一个梨的量。

2. 秋季坚果:养元气,护心脏

秋天也是坚果成熟的季节。坚果是植物的精华,对体虚的人来说,能帮助补养元气。秋天昼夜温差大,会给心血管带来额外压力。坚果中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,可以帮助调节血脂,是很好的“护心零食”。另外,坚果里的镁元素含量较高,对稳定情绪、预防秋季心情低落也有帮助。

不同坚果还有各自的“特长”:

杏仁:是维生素E的好来源,秋天吃有助于缓解皮肤干燥。

榛子:富含多种维生素,像一种天然的复合维生素片。

花生:价格亲民,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,对血脂友好。

注意:坚果虽然好,但油脂含量高,不能多吃。建议每周吃50到70克,换算成每天的量,大概就是:一把半带壳的瓜子,或者一小把花生(15-20克),或者2-3个核桃,或者4-5颗板栗。

二、 冬天,为什么要多吃“根”?

冬天天气寒冷,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御严寒。根茎类食物,比如山药、萝卜、莲藕、红薯等,富含淀粉和膳食纤维,能提供充足的热量,是冬季补养的理想选择。

山药:含有淀粉酶等成分,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。它含有的黏液蛋白对稳定血糖有积极作用。可以炖汤、清炒,或者做成山药粥。

萝卜:富含维生素C和消化酶,能促进消化、顺气。老话说的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是有道理的。萝卜可以生吃、炖肉,也可以做汤。

牛蒡:膳食纤维和矿物质含量丰富,有助于通便和排毒。可以炒菜、炖煮,或者泡茶喝。

莲藕: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,能帮助缓解疲劳。生藕性寒,可以清热;煮熟后则变得温润,能养胃滋阴,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。

红薯:营养均衡,其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刺激肠道蠕动,有效预防冬天因干燥上火引起的便秘。红薯最好蒸着吃,或者放在米粥里一起煮,这样营养保留得最好。

总结一下:

“秋吃果,冬吃根”是顺应自然规律的饮食之道。秋天用水果和坚果来润燥养心,冬天用根茎食物来补充能量、增强御寒能力。只要我们根据这个原则,结合现代营养知识,就能吃得既健康又舒服,安稳度过秋冬季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