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饭后犯困,当心5种病
- 养生知识
- 3天前
- 16热度
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:美美地吃完一顿饭,特别是午餐后,眼皮就开始打架,脑袋昏昏沉沉,只想找个地方躺下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饭困”。
如果只是偶尔如此,特别是大吃一顿之后,那属于正常现象——因为血液更多地流向胃肠道帮助消化,大脑供血相对减少,就会产生困倦感。
但是,如果你发现自己几乎每次饭后都困得特别严重,甚至伴有头晕、乏力、心慌等症状,那就不能简单归咎于“吃太饱”了,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,需要引起警惕。
经常严重“饭困”,当心这5种问题
餐后低血压(尤其警惕老年人)
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中更常见,特别是本身有糖尿病、高血压或帕金森病的患者。表现为饭后(通常是餐后30-60分钟)出现明显的头晕、乏力、眼前发黑,甚至晕厥。
简单自测:可以在餐前和餐后半小时、一小时各测一次血压。如果出现:① 高压(收缩压)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;② 餐前高压正常(>100),餐后却低于90;③ 即使血压下降不多,但出现明显头晕症状。有以上情况之一,建议及时就医咨询。
血糖异常(不仅是高血糖)
很多人以为只有高血糖才有问题,其实餐后低血糖同样危险。尤其是一些胰岛素分泌迟缓的糖尿病患者,进食后血糖升高时胰岛素没及时分泌,等血糖开始下降时,胰岛素却大量涌出,导致血糖过底,人就会感到心慌、出冷汗、极度疲劳。
甲状腺功能减退(甲减)
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,整个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变慢,就像一台动力不足的机器。他们本身就容易感觉疲劳、嗜睡、反应迟钝,饭后身体能量集中用于消化,这种困倦感就会更加明显。
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夜间打鼾憋气)
这类患者晚上睡眠质量极差,因为呼吸反复暂停导致身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。即使睡了足够长的时间,白天依然会“代偿性”地困倦不堪。饭后身体耗氧量增加,脑部缺氧更明显,困意就会排山倒海般袭来。如果你睡觉打鼾严重、有呼吸暂停现象,白天又总是犯困,一定要去睡眠门诊看看。
心脏疾病隐患
饭后心脏需要加倍工作以支持消化系统,对于心脏功能本身就不太好的人来说,负担会加重,可能导致心慌、胸闷、异常乏力。有研究显示,白天总犯困的老年人,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。经常饭后严重犯困的老年人,定期做心脏检查很有必要。
4个生活小技巧,帮你轻松赶走困倦
如果排除了疾病因素,你只是想缓解普通的饭后困倦,可以试试下面这几招:
吃饭七分饱,主食巧搭配:每餐不要吃到撑,七分饱即可。适当减少精米白面的量,用一部分粗粮(如燕麦、小米)、杂豆或薯类(如红薯、山药)代替,它们升糖速度更慢,能避免血糖像过山车一样波动,从而减轻困倦感。同时,少吃高糖、高脂肪的食物。
饭后慢走10分钟:不要马上坐下或躺下,站起来在室内或室外慢走10分钟。这能有效提升血液中的含氧量,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消化,让大脑更清醒。
见见阳光:阳光是调节人体生物钟的天然开关。饭后如果条件允许,到窗边或户外待一会儿,接触自然光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告诉身体“现在是白天,该保持清醒”,从而驱散困意。
科学午睡“充电”:如果实在困,不如干脆小睡一会儿。一个20-30分钟的短暂午睡,就能显著改善下午的精神状态和反应能力,但时间不宜过长,否则会越睡越沉,影响晚上睡眠。
总之,偶尔“饭困”是正常的,但频繁且严重的困倦,尤其是伴随其他不适时,一定要留心,这或许是身体在提醒你:该去关心一下它的健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