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时血脂高,中年后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,警惕这些症状
- 养生知识
- 2025-10-15
- 45热度
血脂高这个问题,最“狡猾”的地方就是它平时不声不响。你可能感觉不到任何不适,但它对血管的伤害,就像水管里的水垢一样,每天都在悄悄累积,直到有一天把血管彻底“糊住”,引发大问题。
那么,如果年纪轻轻就血脂偏高,等到上了年纪,身体会怎么样呢?一项发表在《欧洲心脏杂志》上的新研究,跟踪了四千多人长达22年,给出了一个明确的、也让人警醒的答案。
一、年轻时血脂高,中年后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
这项研究跟踪的都是当初加入时平均二三十岁的年轻人。结果发现,那些在18岁到40岁这个阶段血脂指标长期偏高的人,中年后(40岁以后)患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了。
这里的“心血管疾病”包括了我们常说的冠心病、脑梗、心绞痛等一系列凶险的疾病。研究数据显示,几个关键血脂指标每升高一个等级,中年后的患病风险就能增加约30%!
这给我们提了个大醒:管理血脂,绝对不是中老年才该操心的事。从青年时期开始关注并控制血脂,是对未来健康最重要的一笔投资。

二、当心身体发出的症状
血脂高虽然症状隐蔽,但时间长了,身体还是会露出一些“马脚”。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以下情况,最好留个心眼,考虑去医院查个血脂。
皮肤长出黄色疙瘩
在手肘、膝盖、眼皮等部位,如果出现黄色、橘黄色或棕红色的小肿块或丘疹,摸起来软软的,这很可能是胆固醇在皮肤下的沉积,医学上叫“黄色瘤”。
经常感到手脚发麻
手脚是身体的末梢,血流供应本就相对较差。血脂高了,血液变得更黏稠,循环更不畅,手脚就更容易因为缺血缺氧而出现麻木感。

动不动就胸闷、气短
当血脂形成的斑块影响到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时,心肌就可能缺血。尤其在早上,人从静止的睡眠状态转为活动,心脏需氧量突然增加,这时更容易感到胸闷、喘不上气。
早晨起来头晕、不清醒
如果你睡眠时间足够,但早上起床后总是头脑昏沉、晕乎乎的,甚至伴有头痛,要警惕是不是血脂影响了大脑的血液供应。
黑眼球边缘出现“老年环”
有些中老年人黑眼球的边缘会有一圈灰白色的圆环,宽度大概1-2毫米,这不痛不痒,也不影响视力。如果年纪不大就出现这个“老年环”,很可能就是血脂高的信号。
三、稳住血脂,这5件事是关键
好消息是,血脂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管理的。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:
会“挑”脂肪吃
严格控制每天炒菜用油,最好在20-25克(大约两汤匙)。
少吃烧烤、肥肉、动物内脏和脑花。做菜时,多用植物油(不饱和脂肪酸),少用猪油等动物油(饱和脂肪酸)。
吃肉的话,每天不超过75克(大约一个手掌心的大小和厚度),优先选瘦肉。
鸡蛋营养好,血脂高的人每天吃1个水煮蛋完全没问题,但要少吃煎蛋和咸鸭蛋。

吃得“杂”一点
蔬菜要吃够:每天至少吃一斤蔬菜,深绿色蔬菜最好,做法要清淡。
水果别榨汁:每天吃一两个拳头大小的水果,最好在两餐之间吃,不要榨成汁。
主食加点粗:把一部分白米饭、白面条换成燕麦、糙米、小米、玉米等全谷物。可以试试用“1份糙米+2份白米”来煮饭。
多吃鱼:条件允许的话,每周吃2-3次鱼,特别是深海鱼,对心脏血管有益。
让身体动起来
每周坚持3-5次有氧运动,比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,每次坚持30分钟以上。运动能很好地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消耗掉多余的脂质。
戒掉坏习惯
坚决戒烟,严格限制饮酒(尤其是甘油三酯高的人)。尽量避免熬夜,保持规律作息。
定期检查不能少
建议40岁以下的成年人每2-5年查一次血脂,40岁以后每年至少查一次。如果家里有亲人血脂高或有相关家族病史,更要把检查的间隔缩短,提前预防。
总之,血脂管理是一场贯穿一生的健康保卫战。越早行动,收益越大。从今天起,关注身体的信号,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就是为我们未来几十年的心脏血管健康,上的最靠谱的一道保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