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用药指南:五种慎长期服用的药物与四大用药误区
- 养生知识
- 20天前
- 32热度
随着年龄增长,很多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慢性疾病。然而,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,也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风险。了解哪些药物需要谨慎使用,避开常见的用药误区,对维护老年人健康至关重要。
一、五种需要谨慎长期使用的药物
1. 抗生素类药物
老年人常会遇到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的情况,有些人会习惯性地使用抗生素。但长期使用抗生素,容易让身体产生耐药性,等到真正需要时,药物可能就不起作用了。同时,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影响肠道正常菌群,可能削弱免疫力。
建议:严格按医嘱使用,完成规定疗程后及时停药,不自行延长用药时间。
2. 质子泵抑制剂(名称带“拉唑”的药物)
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、胃溃疡等问题。但长期使用会影响胃酸正常分泌,导致钙、镁、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吸收不足,增加骨质疏松、贫血和神经系统病变的风险。
建议:在医生指导下按疗程使用,症状缓解后考虑减量或换用其他药物。

3. 激素类药物
常见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、地塞米松等,长期使用会干扰免疫系统功能,增加感染风险,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、血糖升高、骨质疏松等问题。
建议: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尽量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,不擅自停药或调整用量。
4. 非甾体抗炎药
布洛芬、阿司匹林、双氯芬酸钠等药物,虽然能有效缓解疼痛和炎症,但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,增加胃溃疡、胃出血的风险,对肾脏功能也有潜在影响。
建议:短期按需使用,饭后服用可减轻对胃部的刺激。需要长期止痛时,咨询医生选择更安全的替代方案。
5. 抗组胺药
用于治疗过敏症状的药物,早期版本可能引起口干、嗜睡等副作用。虽然新一代药物副作用减少,但仍不建议长期连续使用。
建议:如果用药一个月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,应该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。
二、老年人用药的四个常见误区
1. 自行调整用药剂量
有些老年人治病心切,会自行增加药量;或者感觉病情稳定后就减少药量甚至停药。这些做法都很危险,可能导致血压、血糖剧烈波动,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。
正确做法:严格遵医嘱服药,不随意更改剂量。即使病情稳定,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。
2. 过度依赖消炎药
很多人把消炎药当成万能药,感冒发烧或喉咙痛时就自行服用。实际上,消炎药只对细菌感染有效,对病毒感染无效,滥用反而会增加耐药风险。

3. 随意改变药剂形态
为了方便吞咽,有些老年人会把药片掰开或碾碎,将胶囊内的药物倒出服用。但这样做可能影响药效,比如肠溶片会被胃酸破坏,缓释片可能导致药物过快释放。
正确做法:吞咽困难时咨询医生或药师,选择更合适的剂型,不要自行改变药物形态。
4. 轻信保健品和偏方
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,一些不良商家可能夸大宣传效果,甚至在保健品中非法添加药物成分。偏方和秘方往往缺乏科学验证,盲目使用可能延误治疗时机。
正确做法:购买保健品前咨询医生,治疗疾病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。
三、安全用药的实用建议
定期整理药箱,清理过期药物
使用药盒分装每日用药,避免漏服或重复服用
记录用药后的身体反应,复诊时告知医生
高龄或独居老人请家人或社区工作人员协助管理用药
尽量选择服用次数少的药物,简化用药方案

特别提醒:
“是药三分毒”提醒我们要谨慎用药,但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,规范用药的益处远大于潜在风险。既不要因为担心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,也不要盲目滥用药物。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,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。
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老年朋友和家人们更科学地管理用药,守护健康晚年。
参考资料来源:
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《居民安全用药指南》
《中国老年医疗保健专家共识》-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