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冒有哪些类型?感冒怎么调理?
- 养生知识
- 1天前
- 8热度
天气一转凉,感冒的人就多起来了。不过同样是感冒,症状却各不相同:有人流清鼻涕怕冷,有人喉咙痛发烧,还有人又怕冷又上火。很多人一感冒就随便吃感冒药,结果反而越吃越严重。其实,关键是要分清感冒的类型,对症调理才能好得快。
秋冬感冒常见的三种类型
中医认为秋冬感冒多以风寒感冒为基础,但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,又会表现出不同特点。主要可以分为三种:
1. 纯风寒感冒
这是最常见的类型,主要症状是明显怕冷,即使多穿衣服还是觉得冷。通常不出汗或出汗很少,流清鼻涕、打喷嚏,喉咙不怎么痛或只是轻微发痒。可能伴有头痛、肩背发僵的感觉。
这种情况通常是在吹风受凉后出现,比如早上出门没戴围巾,回家就开始鼻塞怕冷。
调理重点是要帮助身体把寒气排出去,可以通过发汗等方式来缓解症状。

2. 寒包火感冒
这种类型比较特殊,外表怕冷、手脚冰凉,内部却有一系列上火症状:额头发烫、喉咙肿痛、口干舌燥,可能还有黄痰或黄鼻涕。
常见于运动出汗后吹冷风,或者吃了辛辣食物后受凉。比如孩子玩得满身汗,站在风口吃冷饮,晚上就可能出现这种又怕冷又上火的症状。
调理时需要既散外寒又清内热,单一方法效果不好。
3. 体虚感冒
主要特点是怕冷和乏力同时出现,有鼻塞流清涕,稍微活动就喘气,感冒反复不好,还可能食欲不振、精神差。
老人、经常熬夜的上班族、产后女性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情况,稍微受凉就感冒,而且恢复得慢。
调理时既要驱寒又要扶助正气,不能单纯发汗。
对症调理的实用方法
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,可以尝试这些居家调理方法:
纯风寒感冒
茶饮方面,可以用紫苏叶加生姜和红糖,热水冲泡后饮用,喝到身体微微发热就好。也可以用葱白(带根须)和生姜煮水,这个方子比较温和,适合老人和孩子。
物理方法上,可以用吹风机对着大椎穴(脖子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)吹暖风,距离15厘米左右,吹到皮肤微微发红,能缓解鼻塞和肩背僵硬。晚上用艾叶水泡脚15分钟,水温以微烫但不烫伤为宜,泡到身体微微出汗。
需要注意发汗后要及时擦干身体,更换干爽衣物,避免再次受凉。

寒包火感冒
可以用紫苏叶加薄荷叶和少量菊花泡水饮用,紫苏叶能散外寒,薄荷和菊花能清内热。也可以用白萝卜煮水加少量冰糖,适合有黄痰的情况。
饮食要清淡易消化,多喝小米粥、冬瓜汤,避免辛辣油腻食物。可以适量吃蒸熟的梨,既能润肺又能清热。
注意不要用过热的茶饮或大量发汗,否则会加重内热。
体虚感冒
可以用紫苏叶加太子参和红枣泡水,太子参能温和补气,红枣养血,配合紫苏叶散寒。也可以喝山药小米粥的汤水,适合感冒期间食欲差、乏力的人。
生活上要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,减少活动量,不要过度劳累。
注意感冒期间不要吃阿胶、人参等过于滋补的食物,等感冒好了再调理体质。
避免这些常见误区
不要一感冒就吃退烧药或抗生素。退烧药只能暂时降温,对风寒感冒反而会让寒气更难排出。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无效,还可能损伤脾胃。
不要所有感冒都喝姜汤捂汗。寒包火感冒喝姜汤会加重内热,体虚感冒捂汗会耗伤正气。
感冒期间不要剧烈运动。有人觉得运动出汗能排毒,但感冒时身体需要集中力量对抗病邪,剧烈运动反而会消耗体力,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引发并发症。

日常预防小建议
随着天气转冷,出门时注意颈部保暖,可以戴围巾。饮食方面可适当吃些温性食物,如生姜、大蒜等。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。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
如果感冒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,建议及时就医。特别是老人、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,更要多加注意。
参考资料来源:
《中医内科学》感冒章节,人民卫生出版社
中国中医药学会《感冒中医诊疗指南》
《黄帝内经》相关理论阐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