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判断自己湿气重?祛湿按什么穴位?
- 中医养生
- 17天前
- 23热度
很多人总感觉身体沉甸甸的,容易疲劳,脸上爱出油,大便也不清爽,这通常都被归结为“湿气重”。但湿气到底是什么,为什么总是如影随形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地认识并有效祛除体内的湿气。
一、湿气从何而来?
中医理论经典《黄帝内经》提到,自然界的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是万物生长的条件,称为“六气”。其中的“湿”,在正常情况下能滋润我们的身体。一旦湿气过度,就会变成致病的“湿邪”。
湿气主要分为两种来源:
外湿:来自于外界环境。比如南方持续的阴雨天、梅雨季节,或者长期居住在潮湿的地下室。这些外界的湿气会从外部侵袭人体。
内湿:这是身体内部自己产生的。关键在于我们的脾脏。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液,如果因为饮食不节、爱吃生冷油腻、或思虑过度导致脾功能受损,水液就无法正常被运输和代谢,从而停滞在体内,形成内湿。

二、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有湿?
湿气在体内的发展,通常有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,你可以对照自查:
第一阶段:脾虚乏力
最明显的特征是容易疲劳,总感觉累,精神不振。食欲也开始变差,看到东西不想吃,没有胃口。这是因为脾胃动力不足,连接受食物都显得吃力。
第二阶段:痰湿内停
吃完饭后感觉不消化,打嗝、腹胀。有时会头晕,感觉头像是被布裹住一样不清爽。也可能出现心悸、身体轻微浮肿的情况。
第三阶段:水湿泛滥
经常性的腹泻,大便不成形。长期如此,会进一步损耗脾气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新陈代谢减慢,身体无法有效处理摄入的营养和脂肪,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肥胖,而且这种肥胖多是痰湿型的,感觉肉很松软。

三、两个关键穴位,助力祛湿事半功倍
对抗湿气,强健脾胃是根本。除此之外,我们身体上有两个功效显著的“祛湿口”,经常刺激它们,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。
1. 阴陵泉穴:负责“化湿”的健脾要穴
定位:这个穴位在小腿内侧,膝盖下方。你可以用手沿着小腿内侧的胫骨边缘向上摸,在接近膝盖处会摸到一个凹陷,这里就是阴陵泉。
功能:它是脾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,被誉为“健脾利湿第一穴”。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脾脏运化水湿的能力,把体内多余的水湿“化解”掉,从根源减少湿气的产生。适用于水肿、小便不利、腹胀等问题。
2. 委中穴:负责“排湿”的排污口
定位:这个穴位在我们膝盖的后方,也就是腘窝的横纹中点。
功能:委中穴属于膀胱经,而膀胱经是人体最主要的“排水通道”。委中穴就好比这个通道的“总闸门”。如果这里不通,湿气就很难被排出体外,可能引发关节炎、腰背疼痛等。通过刺激委中穴,可以保持排水通道的畅通,让已经被“化解”的湿浊顺利排出。

四、实用的刺激方法
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,选择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来操作:
按揉法(最方便日常)
每天用拇指按揉阴陵泉穴和委中穴各10分钟左右,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。坚持一段时间,当酸胀感减轻,说明湿气有所消散。
如果想增强效果,可以配合按揉足三里(强壮要穴)、丰隆穴(化痰要穴)和承山穴(利湿要穴)。
拍打法(适合委中穴)
每周1-2次,用手掌或空拳连续拍打膝盖后方的委中穴5-10分钟。拍打后局部可能会出现青、红、紫等类似痧点的反应,这是体内病邪外排的表现,属于正常现象。
同时拍打腋下的极泉穴和肘窝的曲池穴,可以协同增效,促进全身湿气的排除。

刮痧法(祛湿力度较强)
在阴陵泉穴上涂抹刮痧油或润肤油,用刮痧板(或光滑的勺子柄)与皮肤呈45度角,由上至下刮拭,力度由轻到重,以感觉舒适为度。刮到皮肤微微发热发红即可,一般刮2-3分钟,隔天一次。
可以配合刮拭血海、丰隆、承山等穴位。
艾灸法(适合寒湿体质)
如果你感觉身体怕冷,手脚冰凉,那么用艾灸的方法更为对症。艾灸的温热的能量能有效驱散寒湿。
建议取穴:中脘穴(腹部)、水道穴(腹部)、阴陵泉穴、丰隆穴和涌泉穴(足底)。
每个穴位用艾条悬灸15-20分钟,以局部温热、皮肤微微红润为度。
总结一下,祛湿是一个系统过程,需要结合健康饮食、规律作息,再配合上文中提到的穴位刺激方法。如果你正被湿气困扰,不妨从今天起,多按揉阴陵泉和委中这两个关键穴位,坚持下去,身体会给你积极的反馈。
参考资料来源:
《黄帝内经》中医基础理论
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《经络腧穴学》关于阴陵泉、委中穴位的功能论述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对传统医学中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概述文件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