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炎不一定是坏事,但这三种炎症要当心
- 养生知识
- 2025-10-13
- 36热度
很多人一听到“炎症”,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消炎药。其实,发炎是我们免疫系统正常的保护反应。比如摔伤后伤口红肿、感冒时喉咙痛,这些都是急性炎症的表现,是身体在对抗伤害、修复自己的过程。
但如果身体长期处于“发炎”状态,那就要警惕了。这种慢性炎症会扰乱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,甚至可能增加患癌风险。
为什么慢性炎症很危险?
当病毒、损伤或自身免疫问题导致炎症长期存在,免疫细胞会不断释放炎症因子。这些因子长期刺激身体,不仅会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,还可能诱发正常细胞癌变。
同时,这些炎症因子还会为肿瘤生长创造有利环境,甚至帮助肿瘤细胞转移。而肿瘤本身也会引发炎症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

这三类慢性炎症要特别重视
从炎症发展到癌症通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,但如果本身有吸烟、饮酒、熬夜等不良习惯,或是家族中有癌症病史,这个过程可能会大大缩短。
以下三种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关系尤为明确:
慢性病毒性肝炎
在我国,肝炎和肝癌都比较高发。大约80%的肝癌患者都有过乙肝病毒感染。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,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。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;如果已经感染,要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。
慢性胃炎
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因素。这种细菌会附着在胃黏膜上,引发炎症和溃疡。目前通过规范治疗,大多数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都能被清除,这能显著降低胃癌风险。
慢性胰腺炎
慢性胰腺炎患者得胰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约20倍。饮酒、肥胖和吸烟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。在慢性炎症过程中,持续的炎症会损伤胰腺组织,最终可能诱发胰腺癌。
除此之外,结直肠的慢性炎症、宫颈炎、牙周炎等,也可能引发相应组织的癌变。

四招帮身体“抗炎”
虽然炎症不一定会发展成癌症,但它是癌症的重要推动因素。做好以下四点,能有效阻断这个过程:
定期体检筛查
从炎症到癌变是个渐进过程,这给了我们干预的机会。定期体检和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,能帮助早期发现问题。
控制慢性感染
全球约15%-20%的癌症与慢性感染有关。及时治疗乙肝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问题,可以有效阻断炎症持续存在。

保证充足睡眠
睡眠对免疫系统修复至关重要。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,保证7-8小时睡眠,中午可以午休半小时左右。睡前3-4小时不要进食或剧烈运动,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。
调整饮食结构
多吃抗炎食物:如藜麦、糙米等全谷物;深海鱼贝类;西兰花、菜花等十字花科蔬菜;草莓、蓝莓等莓果类水果。
少吃高糖、高油、高脂食物,减少红肉、加工肉类和精制谷物的摄入。
保持适度运动
长期久坐、体脂率较高的人群,体内炎症因子水平通常更高。建议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分钟,每周保证150分钟的有氧运动,如慢跑、健走、骑行等。
理解炎症的双面性,妥善管理慢性炎症,是维护长期健康的重要一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