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该清静休养还是勤奋用脑?了解这些能让你健康又长寿!

人步入老年,常常会面临一个难题:到底是选择清静休养,还是勤奋用脑呢?其实啊,这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。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,生活习惯和人生阅历也各有不同,所以老年生活的模式自然也是千差万别。不过呢,国内外不少学者都给出了一个共同的建议,那就是老年人在维持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,只要身体允许,就尽量多动动脑、动动手。

老话说得好,“脑怕不用,身怕不动”,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有科学研究显示,当人进行体力或者脑力劳动的时候,大脑里的血管会处于舒展的状态,这样大脑细胞就能得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。合理使用大脑,不仅不会让寿命变短,反而对延缓衰老有很大帮助。

那些勤奋好学的人,往往能主动远离“酒、色、财、气”这些不良诱惑,也不会被“恙嗔之心”“愠怒之气”所困扰,这对身心健康可是非常有好处的。美国的心理学博士雷米就做过研究,他发现外出工作的妇女比待在家里的妇女患病率要低,于是就得出了勤奋工作有益健康的结论。

很多热爱事业并且取得成就的人,回忆起来,最难忘的时光往往都是在辛苦工作的时候。工作就像一座桥梁,把人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,让人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,参加各种集体活动,收获珍贵的友谊、温暖和真诚。这样一来,患病的几率自然就降低了。

从古至今,有不少名人的经历都能证明这一点。随着年龄增长,人的机械记忆力会慢慢变差,但是因为知识不断积累,工作经验也越来越丰富,所以智力衰退并不明显。唐朝的名医孙思邈,100岁的时候完成了医学巨著《千金要方》;明代的科学家徐光启,63岁才开始写《农政全要》;现代的哲学家冯友兰,80岁开始创作《中国哲学史新篇》,一直写到95岁去世;文学家托尔斯泰71岁完成了20万字的《复活》;发明家爱迪生81岁还获得了第1033项专利。

勤奋好学、积极用脑、热爱生活,这体现了一个人对生命、前途和事业充满信心、活力和勇气。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,对身体是一种很好的刺激,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,增强脏腑功能,既能让心理保持健康,又能延长生理寿命。

不过,现实中也有些老年人,刚退休没几年,才60出头,就觉得自己已经到了“风烛残年”,没了进取心,整天精神懒散、无所事事。这样下去,身体的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都会变弱,身心也会变得憔悴,衰老得更快。

当然啦,勤奋虽然是好的生活方式,但也要合理安排时间,做到劳逸结合,根据自己的能力来。老年人不能过度紧张,也不能超负荷工作,更不能想太多、操劳过度,不然容易积劳成疾。平时要注意科学饮食,营养均衡,生活要有规律,起居要正常;保持心情舒畅,精神愉快;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,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延缓衰老、健康长寿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