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心力衰竭:早发现、早防治是关键

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,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到后期的常见结果。像冠心病、高血压性心脏病、风湿性心脏病、先天性心脏病等,都可能引发心衰。而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逐渐老化,还常同时患有心、肺、肾等多种疾病,所以更容易被心衰“盯上”。

在我国成年人里,心衰患病率大概为0.9%,其中男性是0.7%,女性是1.0%。随着年龄增长,患病率直线上升。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% - 3%,65岁以上达到4% - 6%,70岁以上更是高达10%。要是老年人还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疾病,那患心衰的风险就更高了。

虽说现在心衰的诊疗技术有了很大进步,但预后情况并不乐观。很多患者不是死于心衰恶化,就是死于并发症,还有少数会猝死。有数据表明,严重心衰患者2年死亡率约30%,5年死亡率高达50%,比大多数恶性肿瘤还高。而且,心衰的治疗费用也不低,给患者、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。

好在现在大家对心血管疾病了解增多,心衰患者就诊率和住院率都有所提高。但问题是,心衰早期症状不明显,很多患者等病情严重了才去医院,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。

其实心衰诊断并不难,一张X光片或者一次心脏彩超检查就能确定。关键是要早期发现,那怎么做到早发现呢?这就需要留意心衰的“蛛丝马迹”。

要是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,还咳出白色黏痰,这可能是心衰的信号。还有,以前做起来很轻松的活动,现在觉得力不从心,这也得注意。爬楼梯或者慢跑后气短,而且持续半小时以上都不缓解,也不能掉以轻心。晚上睡觉平躺着感觉胸闷、憋气,得把枕头垫高才能舒服点,这也是心衰的表现之一。另外,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、轻微恶心,或者尿量偏少、下肢浮肿,还有体重不明原因增加,都可能是心衰在作祟。

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老年人要尽快去医院就诊。早诊断、早治疗,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,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。毕竟,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,多关注身体变化,才能防患于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