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节气怎么养生?寒露节气吃什么好?

寒露节气一到,能明显感觉到早晚的凉意加重,空气也变得更加干燥。这个时节是夏秋转换的关键期,做好养生调理,不仅能应对当下的气候特点,更能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打好健康基础。

起居穿衣:保暖防寒是首要任务

随着气温持续走低,保暖工作要做得更加细致。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,民间说的"寒露脚不露"是有道理的。脚部离心脏最远,血液循环较差,更容易受寒。建议及时收起的凉鞋,换上能包裹脚踝的鞋袜,每天晚上用40℃左右的热水泡脚15-20分钟,这对改善血液循环很有帮助。

除了脚部,颈部、腹部和后背这几个部位也要重点保暖。早晚出门时最好加件薄外套或背心,避免受凉引起感冒。这个时节,睡眠时间可以适当调整,提倡早睡早起,一般晚上10点前入睡,早上6-7点起床比较合适。这样的作息能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。

 

饮食调理:关键在于滋阴润燥

寒露时节的饮食要特别注意防秋燥。可以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,比如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百合等。早餐不妨多喝些热粥,像芝麻核桃粥、山药粥都很适合,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滋养脾胃。

这个季节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,比如辣椒、生姜、大蒜等,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。可以适当吃些酸味水果,比如山楂、葡萄,有助于收敛肺气。对于肠胃不太好的人,建议把梨、苹果等水果蒸熟或煮熟后再吃,这样既能吸收营养,又不会刺激肠胃。这里推荐3个食疗方~

1. 芝麻核桃粥

食材:黑芝麻20克、核桃仁30克、大米100克

做法:先将黑芝麻用小火炒香,核桃仁切碎备用。大米洗净后加水煮粥,待粥快熟时加入炒好的芝麻和核桃仁,再煮10分钟即可。可根据口味加入适量冰糖。

功效:此粥能滋阴润燥、补肾乌发,特别适合寒露时节皮肤干燥、头发枯黄的人群。

2. 山药排骨汤

食材:新鲜山药200克、排骨300克、枸杞15克、红枣5颗

做法:排骨焯水后捞出,山药去皮切块。将排骨放入锅中加水炖煮1小时,加入山药、红枣再炖30分钟,最后放入枸杞煮5分钟,加盐调味即可。

功效:健脾益胃、补气养血,对改善秋乏、增强免疫力有帮助。

3. 雪梨银耳羹

食材:雪梨1个、银耳15克、冰糖适量

做法:银耳提前泡发,撕成小朵。雪梨去皮切块。将银耳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炖煮1小时至粘稠,加入雪梨块和冰糖,再煮15分钟即可。

功效:润肺止咳、滋阴生津,能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喉不适。

运动锻炼:适度为宜避免过劳

天气转凉后,运动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。不宜再进行会导致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,因为出汗过多会耗损阳气。建议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项目,比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以身体微微发热、尚未出汗为宜。

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太阳升起后,这时空气质量较好,温度也比较适宜。如果是户外运动,要注意随身带件外套,运动结束后及时穿上,避免着凉。除了专门的运动时间,平时也可以多进行深呼吸练习,帮助肺部吐故纳新。

情志调养:保持心态平和很重要

秋季草木凋零,人容易产生忧郁、伤感的情绪。这个时候要学会主动调节心情,多到户外走走,晒晒太阳。阳光能促进体内血清素分泌,帮助改善情绪。周末可以去郊外登高望远,欣赏秋色,开阔心胸。

培养一些安静的爱好也很重要,比如听音乐、看书、品茶等。多与家人朋友交流,分享生活中的点滴,都能让心情保持愉悦。尽量避免观看过于刺激、恐怖的影视内容,减少精神上的不良刺激。

重点人群的特别注意事项

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,要特别注意气温变化带来的影响。早晚出门一定要做好保暖,遵医嘱按时服药,避免晨起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。

有呼吸道疾病的人,比如哮喘、鼻炎患者,出门最好佩戴口罩,既能保暖又能过滤空气中的杂质。肠胃功能较弱的人,要注意腹部保暖,饮食要温和、定时、定量。

寒露养生的核心在于"防寒"和"润燥"。通过调整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,就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寒冷的季节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。如果身体出现明显不适,还是要及时就医。

参考资料来源:

中国中医药协会《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》
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《公众健康教育资料库》

中国气象局《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