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汉代火到现在的“社交运动”!男女老少围一圈,越踢越开心

毽子,又称毽球、鸡毛毽、绒线毽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。它起源于汉代,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,简便易行,老少皆宜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踢毽子不仅是一种有趣的运动,还能带来很多健康益处。

踢毽子的趣味与多样性

踢毽子的花样繁多,包括旋转踢、交替踢、毽穿圆环、远吊、近吊、高吊、前踢和后勾等。还可以用头、肩、背、胸、腹代足接毽,或者让毽子绕身不堕。比赛方式多样,有单人踢、两人对踢、集体踢或传踢等。基本动作有盘、磕、拐、蹦四种,可谓五花八门,各具特色。踢毽子妙趣横生,其乐无穷。

踢毽子的便利性

毽子的制作非常简单,可以在超市、商店甚至地摊上买到,也可以自己制作。一块碎布、一枚铜钱,几束翎羽或者雄鸡的羽毛,简单修剪、盘扎即可。场地要求也不高,城市公园、小游园、文体中心的一隅,甚至办公场所、自家庭院都可以。抬脚即来,随心所欲踢上几十下,是适合冬季的强身锻炼运动。

舒筋活血,抵御严寒

《燕京岁时记》提到,踢毽子可以“活血御寒”。在寒冷的天气里,人们往往待在暖气房间里,空气不流通,身体容易感到慵懒倦乏,尤其是孩子,常蜗居在温室内不活动,更容易患上流感。不妨大人孩子一起,结伴成群,出外踢毽。前踢后踢、左踢右踢,越踢越带劲,越踢越热乎。彩蝶纷飞,喝彩阵阵,浑身暖意融融,舒惬轻快。

协调自如,身轻似燕

踢毽子最易于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,功夫在脚上。无论是盘、磕、拐、蹦、落,还是闪转稳步,前合后仰,都需要髋关节、膝关节、踝关节等关节的灵巧配合。这不仅增强了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柔韧性,还带动了远端供血最困难、动作难度最大的部位。同时,缝匠肌、腘肌、股肌等腿部肌肉也得到了锻炼,足背肌、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。如果加上一些高难度动作,如“雾里看花”“苏秦背剑”“倒挂紫金冠”“朝天一炷香”,那么头顶、后背、脚跟、脚面等部位皆跟进翻转,腰肌、髋肌、臀肌甚至胸肌、腹肌等都要参与其中。这样一来,既增强了肌肉、骨骼的运动功能,又有效地预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,尤其是办公族常见的下肢“深静脉血栓形成”性疾病。

预防颈椎病,防治未病

踢毽子时,随着毽子的起落,眼疾脚快,转身承接,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,转承有度,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张弛自如。这不仅避免了椎关节的僵化,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,还预防了颈椎病,使腰肢柔曼,体态轻盈。此外,踢毽子时双上肢有节律地摆动,运动了肩背部肌肉、关节,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肩周炎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。同时,踢毽子是一种“换换脑子”的活动,要求心到、眼到、脚到,反应灵敏,动作迅速,相互配合,心领神会。这对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、化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,可以改变办公一族的“亚健康”状态。

老少同乐,身心俱健

踢毽子多是集体活动。男女老少围在一起,你一脚、我一脚,你飞踢、我闪接,调动起参与者的责任心、积极性,激发人们的协作配合意识、团结进取精神、争先创优斗志。其间有逗让回转,有欢歌笑语,有加油鼓劲,这样融洽的环境、热烈的气氛,使得那些忧郁和烦恼,随着小小毽子的腾飞起落,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。老少同踢,尽享忘年之乐,更是美妙。老者向少者学踢毽,少年同老人背古诗,童声、童谣、古诗、古韵,共同演绎出“毽子飞舞,诗词飞扬”的美好画面。正如一首《鹧鸪天·踢毽子》所描绘的:“三五成群俏小丫,鸿毛成撮脚尖花。翻旋羽舞千般好,跳跃毫飞一样佳。身似燕,脸如霞。稚童闲趣忘还家。前抬后打空中绚,串串银铃漫远涯。”
踢毽子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,更是一种健康、有趣的运动方式。它简便易行,老少皆宜,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增进人际关系,带来无尽的乐趣。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温暖的春日,不妨和家人、朋友一起,拿起毽子,享受这项古老而有趣的运动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