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体发出的警报!医生提醒:这三种“汗”,可能是大病前兆

出汗是再平常不过的生理现象,它是阳气带着阴津从皮肤腠理跑出来的“产物”,也反映了咱们身体阳气和阴津的生理机能。在身体阴阳平衡、状态良好的时候,我们不会莫名其妙大汗淋漓,也不会有啥不舒服。

但要是你没觉得热,也没怎么活动,却还是一身汗,或者以前汗不多,突然就汗如雨下,那可得小心了,这很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!下面这三种汗,尤其要留意。

自汗:气虚

自汗的人,出汗不受天气冷热影响,动不动就出汗,就算坐着不动,也会汗流不止,稍微活动一下,出汗更多。这类人常常伴有气虚、乏力、精神疲惫、食欲不振,还特别容易感冒。像甲亢、糖尿病、低血糖患者,就经常有动不动就大汗的情况。

自汗主要是因为阳虚或者气虚,身体的卫气不足,毛孔关不严实。对于气虚自汗的人,补气固表是关键。饮食上,多吃红枣、山药、糯米、鸡肉这些能补气的食物;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,用人参、黄芪等补气药物来增强体内气血。平时适度打打太极拳、八段锦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固护卫表。另外,别过度劳累,也别熬夜,保持良好生活习惯。

盗汗:阴虚火旺或疾病

晚上睡觉时出汗多,醒来汗就停了,就像强盗一样,白天藏着,晚上出来,这就是盗汗。不过,要是卧室太热、被子太厚,睡觉出汗,这是正常的,不算盗汗。盗汗常见于感染(比如结核)、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,甚至恶性肿瘤(像淋巴瘤)。要是盗汗还伴有午后低热、两颧发红、手足心发热、消瘦,那就是阴虚内热导致的,一般阴虚火旺、久病的人容易出现。

阴虚盗汗的人,要滋阴降火。多吃黑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百合、梨这些滋阴的食物;在医生指导下,用麦冬、玉竹等滋阴药物补充体内阴液。饮食上,要避开油腻、辛辣刺激性食物,免得加重阴虚火旺。还要保持好心态,别情绪波动太大,减少内火。

偏汗:中风等疾病

偏汗,也叫“半身汗”,可能是上身出汗下身不出,或者左半身出汗右半身不出。它常见于肌肉萎缩、中风及截瘫患者,汗一般出在健侧半身。偏汗是因为气血不和、瘀血阻滞、风痰阻络。

中老年人要是出现偏身多汗,很可能是中风的前兆,特别是同时还有平衡不稳、视物不正常、口角歪斜、肢体无力、言语不清的情况,更得警惕。30℃以上的天气是中风高发期,有高血压、高脂血症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。一旦出现偏汗,赶紧就医检查治疗。

大量出汗后,咱们也得好好调治。可以用玉屏风散、桂枝汤等中药方剂止汗;也能通过针灸、按摩、刮痧、拔罐疏通经络,减轻出汗症状,不过得找专业人士操作。还可以喝大量粥、汤补充电解质和体液,防止因大量出汗出现电解质紊乱、血压过低甚至休克。另外,吃酸味食物有助于收敛汗液、生津解渴,夏天适量喝点乌梅汤或酸梅汤,既能解暑,又能减少汗液流失。

出汗虽小,却关乎健康。咱们得留意身体发出的这些“汗”信号,及时调整,让身体保持健康的气血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