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患者饮食四大常见误区,科学控糖从“会吃”开始

你是不是明明知道喝奶茶、吃甜品对身体不好,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想买来吃几口?别急着责怪自己,这其实不完全是因为意志力不够——人体每秒钟需要消耗海量的葡萄糖分子来维持正常运转,而吃东西确实是最快速补充能量的方式。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如何吃得健康、吃得安心,却成了一大难题。生活中,不少糖友因为担心血糖波动,这也不敢吃、那也不敢碰,反而走进了饮食管理的误区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饮食中最常见的四个误区,帮你既吃得对,又吃得安心。

糖尿病患者饮食四大常见误区

误区一:只要是无糖食品,就可以随便吃

现在很多人买东西,不光看生产日期,还会特别关注包装上有没有“无糖”或“木糖醇”的字样。但这样的选择方式,真的安全吗?

实际上,根据我国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的规定,所谓“无糖”仅代表食品中的糖含量不超过每100克(或100毫升)0.5克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“糖”并不包括淀粉、麦芽糊精或糖醇等其他类型的碳水化合物或甜味剂。而这些成分,其实在人体内仍然可以转化为能量,有些甚至最终会转化成葡萄糖。

此外,很多标榜“无糖”的食品,本身可能含有大量淀粉或油脂。淀粉会升高血糖,而油脂则会增加总热量摄入。长期过量食用这类食品,不仅不能帮助控糖,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。所以,无糖食品并不是“放心食品”,也要适量食用。

误区二:不吃主食,血糖就能降下来

在临床工作中,我遇到不少患者认为“主食=碳水化合物=升糖的罪魁祸首”,于是干脆选择不吃主食。这种做法其实非常危险,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血糖,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:

血糖波动更大,甚至诱发低血糖:主食摄入不足会导致体内糖原储备迅速消耗。如果此时患者还在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,就很容易出现低血糖,出现头晕、心慌、出冷汗等症状。

营养失衡,影响器官功能:主食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。长期不吃主食可能导致B族维生素缺乏,引起疲劳、手脚麻木、免疫力下降等问题。同时,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也会增加便秘和肠道疾病的风险。

身体分解蛋白质,导致肌肉流失:当主食摄入严重不足时,人体会转而分解蛋白质来供能。这会造成肌肉量减少、基础代谢下降,反而让体重控制变得更困难,体力也容易变差。

所以,糖友不是不能吃主食,而是要学会“选对主食、吃对分量”。建议将部分精米白面换成糙米、燕麦、藜麦等全谷物,控制每餐的主食量,做到粗细搭配。

误区三:得了糖尿病,就不能吃水果

不少糖友一看到水果就紧张,认为“水果含糖,绝对不能吃”。其实,水果中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膳食纤维,完全不吃反而会错过这些营养素。只要掌握方法,糖友完全可以安心吃水果。

选对时间:建议在两餐之间吃水果,比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,这样可以避免血糖高峰叠加。

选对种类: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(GI)、高纤维的水果,比如苹果、梨、桃子、柚子和猕猴桃。像芒果、菠萝、葡萄和未熟透的香蕉这类高GI水果,则要谨慎食用。

控制总量:每天水果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00克以内,分次食用效果更好。

当然,如果近期血糖控制非常不理想(比如空腹血糖超过8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3.0mmol/L),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,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。

误区四:血糖稳了,偶尔多喝点酒没关系

每年都有糖尿病患者因为饮酒出现问题而来就诊,有些人是因为血糖飙升,也有人是因为低血糖,甚至出现并发症加重。酒精对血糖的影响比较复杂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

可能导致无症状低血糖:酒精代谢主要靠肝脏,而肝脏同时也是负责生成葡萄糖的器官。饮酒后,肝脏会优先分解酒精,暂时停止生成葡萄糖,这时血糖就可能快速下降,引发低血糖,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。

加重胰岛素抵抗,损害胰腺:酒精本身热量很高,约为碳水化合物的两倍。长期饮酒容易导致肥胖,进一步加重血糖失控,并加速肾脏、神经等并发症的进展。

对于糖友来说,最理想的选择是不饮酒。如果实在要喝,必须严格控制量: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,女性不超过15克,并且一定不能空腹饮酒,也要避免在服药后马上喝酒。

结语

对糖友而言,饮食控制是控糖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,但“控制”不等于“不吃”,而是要“会吃”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识别常见的饮食误区,掌握更科学的饮食方法。吃得对、吃得巧,才能在控糖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。

参考资料来源:

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1年版)》

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(GB 28050-201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