熬夜过多会加重猝死风险,出现这些症状要注意

很多人以为猝死是突然发生的,其实在出事前,身体早就发出过多次警报。只是这些信号太常见,常常被我们当成小毛病忽略。作为经历过熬夜加班的老职场人,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。

熬夜到什么程度真的会出事?

北京安贞医院的霍晓川医生说得挺实在:熬夜本身不直接导致猝死,但它会让风险成倍增加。如果你出现以下情况,真的该停下手头的事,好好休息了。

连续三天睡眠不足四小时

这就好比让心脏持续高速运转72小时。心肌细胞每次跳动都在经历磨损,正常睡眠能修复40%,而缺觉时修复基本停滞。研究显示,这种状态下心肌耗氧量增加三倍,血管痉挛概率提升五倍。

通宵24小时不补觉

有实验记录显示,健康成年人通宵后血压会剧烈升高15-20毫米汞柱,血液黏稠度增加20%。这时候哪怕只是爬一层楼梯,都可能让心脏负荷超限。

长期每天睡不够六小时

如果本身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再长期睡眠不足,会加速血管内斑块形成。更危险的是,抽烟、肥胖、重口味饮食会让这些斑块变得更不稳定,随时可能破裂堵塞血管。

熬夜加白天高压工作

熬夜后交感神经本来就亢奋,如果再被工作压力、情绪崩溃或剧烈运动刺激,体内去甲肾上腺素会瞬间飙升,这是很危险的信号。

这些症状要特别警惕

如果你熬夜后出现这些情况,一定要重视:

累到起床都费劲,休息12小时仍没缓解

胸口像被石头压住般闷痛,有时放射到左肩、下巴

莫名冒冷汗、手脚冰凉

恶心反胃,走几步就喘不过气

这些都是心梗的前兆,这时候要立即坐下休息,马上拨打120。

熬夜时心脏"咯噔"一下要紧吗?

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:心跳突然乱了一下。宣武医院的杨伟医生解释说,这叫做"早搏",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。

早搏分两种:功能性早搏多见于中青年人,常在情绪紧张、过度劳累时出现;病理性早搏则更频繁,24小时可能发生上万次,严重影响生活。

如果出现早搏,建议先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,确认严重程度。同时要调整生活习惯:戒烟限酒、不熬夜、适当运动、饮食清淡、少喝浓茶咖啡。

不得不熬夜时的自我保护

作为经常加班的过来人,我总结了一些实用经验:

建立规律作息

即使熬夜也要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,白天一定要睡够。熬夜时把房间灯打开,白天睡觉时拉紧窗帘,这样能帮助身体重新调整生物钟。

宵夜选择要谨慎

深夜进食尽量避开含糖饮料、油炸食品。可以吃些玉米、水果、牛奶、全麦面包,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,对代谢影响较小。

避免久坐不动

每工作2-3小时就站起来活动10分钟,促进血液循环,预防血栓形成。

抓住碎片时间补觉

午觉一定要睡,其他时间能眯就眯,哪怕十分钟也很管用。

调整饮食结构

多吃深色蔬菜如紫甘蓝,浆果类水果如蓝莓,适量坚果和绿茶,帮助对抗熬夜带来的皮肤老化。

适量运动

补觉后如果精力尚可,适当运动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的问题。

保证饮水充足

熬夜后要多喝水,可以喝些淡茶、蜂蜜水、红枣水等,既能安神助眠,又能保持代谢。

记得我最早开始熬夜加班时,总觉得年轻扛得住。直到有一次连续加班后,心脏突然不舒服,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现在我会更注意身体的信号,也希望这些经验对你有用。

参考资料来源:

北京安贞医院官网科普文章
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健康科普

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》相关研究

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健康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