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痛、大汗、恶心?可能是心梗前兆!学会自救至关重要
- 养生知识
- 24天前
- 41热度
心脏就像人体的“发动机”,一刻不停地运转,为生命提供动力。可急性心肌梗死(简称“心梗”)就像这台发动机突然“熄火”,是一种发病急、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急症。在我国,每年因急性心梗离世的人数超过50万,而且发病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。所以,了解急性心梗的早期信号,掌握预防方法,就是在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。
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
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突然阻塞,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导致的。发病前,身体会有一些症状,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,救治成功率能大大提高。
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剧烈胸痛,胸骨后或心前区会有压榨性、紧缩性的疼痛,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,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,甚至1小时以上,休息或者服用硝酸甘油都没用。同时,还会伴有烦躁不安、大汗、恶心、呕吐,甚至有濒死感。这种疼痛还可能向左肩、左臂、颈部、下颌甚至背部放射,很容易被误认为是“肩周炎”“牙痛”。
不过,有些人群的症状不太典型,尤其是老年人、女性和糖尿病患者,更得提高警惕。比如不明原因的胸闷、气短、呼吸困难,活动后会加重;恶心、呕吐、上腹部疼痛,容易被当成“胃病”;突然头晕、乏力、意识模糊,甚至晕厥。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别犹豫,马上拨打120!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120分钟内,每耽误1分钟,心肌细胞就会大量坏死,错过时机可能就会留下终身心衰的后遗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
心梗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。了解并远离这些因素,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。
核心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,引发血栓形成,导致血管急性闭塞。年龄、性别和遗传这些因素我们没法控制,男性45岁以上、女性55岁以上(绝经后)风险会明显增加;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,但女性绝经后风险就接近男性了;有冠心病、心梗家族史的人,发病风险也更高。
不过,有些因素是我们可以控制的。“三高”问题,也就是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,会损伤血管内皮,导致动脉粥样硬化,是心梗的“头号推手”。不良生活习惯也得改改,吸烟会损伤血管,让血液变黏稠,容易形成血栓;长期大量酗酒会升高血压、损伤心肌;高油、高盐、高糖的饮食,会导致肥胖和血脂异常;久坐不动会降低心肺功能,增加血管堵塞风险;长期焦虑、紧张、熬夜,会导致血压波动、心率加快,加重心脏负担。
预防从生活细节做起
急性心梗虽然凶险,但通过科学预防,能大大降低发病概率。预防的关键在于“控风险、养习惯、定期查”。
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
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药,把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;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,避免波动太大;高血脂患者要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,必要时按医嘱服用降脂药。
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
饮食上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鱼类,少吃肥肉、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,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;坚决戒烟,避免二手烟,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(约啤酒750ml),女性不超过15克;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像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,别突然剧烈运动;保证每天7 - 8小时睡眠,别熬夜,学会释放压力,比如冥想、听音乐、和人倾诉。
定期体检
40岁以上人群(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)每年要做一次心脏检查,包括心电图、血脂四项、心脏超声等;要是出现胸痛、胸闷等不适,及时做冠状动脉CT或冠脉造影,看看血管有没有狭窄。
心梗发作自救方法
要是突然出现剧烈胸痛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怀疑是心梗发作,要马上采取以下措施:立刻原地休息,停止一切体力活动,减少心脏耗氧;马上拨打120,说清楚所在位置、症状和发病时间;如果既往有冠心病病史,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(血压低的人不能用);尽量保持冷静,过度紧张会加重心脏负担,耐心等待救援。
守护心脏健康,就是守护我们的生命。从现在开始,关注这些细节,让心脏“发动机”平稳运行。